张洪程,男,1951年2月出生,1975年8月参加工作,1975年8月入党,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兼任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会长。曾获评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标兵、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等荣誉称号,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中国作物学会科学技术成就奖、中华农业英才奖获得者。
潜心攻关,他是科技创新的“问稻头雁”
自1975年参加工作以来,张洪程初心不改,潜心问“稻”,承担完成国家与部省级重大重点课题3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8项。从创建南方稻区少免耕与抛秧为主体的轻简化耕作栽培技术体系,改变千百年来亿万农民弯腰屈背的繁重劳作历史,到构建水稻丰产定量化栽培技术,推动我国水稻栽培由定性为主向定量跨越,再到创建标准化育秧、精确化机插、模式化调控为新内涵的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促进了江苏水稻单产冠居全国主产区,引领了我国水稻机械化栽培,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产增收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主持大协作攻关,率先在江苏按不同农区建立了以少耕为主体,少免交替、定期耕翻的轮耕新体制,并以阐明多种简化、省力体制下稻麦高产规律为基础,集成了简化、省力、节能、高产、高效的配套栽培技术。率先阐明了抛秧稻生物学特性,揭示了高产形成规律,创立了适应不同种植制度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这一技术结束了中国农民千百年来弯腰栽秧的历史,变艰辛劳作为愉快作业,同时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南方稻区年应用近亿亩,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十五”以来,他主持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江苏水稻项目,紧扣生产技术瓶颈,研究建立了以群体定量化诊断、密肥水定量化管理为核心的精确栽培技术与标准化规程。每年育秧、移栽、搁田等关键时期,他既要指导各县市基地实施,又要做好百亩攻关试验示范。领衔创立了“精苗稳前、控蘖优中、大穗强后”超高产定量化栽培模式,先后在姜堰、兴化实现亩产903.8及937.2公斤的超高产。这一技术已成为我国南方水稻高产创建的引领性技术,该成果201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针对农村劳力缺乏,不少地方采用撒直播等粗放种稻的状况,以及上世纪80年代引用日本机插水稻技术产量不高不稳的问题,他带领团队致力于机插水稻稳定高产的攻关。以“三控”育壮秧、少本精准机插、精准生育诊断与肥水耦合优化调控等关键技术的突破性创新为主体,创建了毯苗、钵苗机插水稻“三协调”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新模式,集成应用了适应不同稻区毯苗、钵苗机插高产优质配套栽培技术。在江苏兴化基地2014-2016年连续3年创造了稻麦两熟制下机插水稻百亩方平均亩产超900公斤的纪录。该技术被农业农村部列为主推技术,成果整体达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201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教书育人,他是学生心中的严师慈父
1.01365=37.78,而0.99365=0.0255。每年入学之初,张洪程都要为学生们演算这个算式,他要告诉学生的是:这是每天多努力一点和每天偷懒一点的区别,因而每天必须高效工作10个小时以上。做研究要认真查阅文献,拓宽思路;无论是试验测定、数据分析,还是论文写作,“严谨求实求是”要贯穿研究全程的始终;研究结果不但可重复,更要先进适用,经得起实践与历史的检验。这是他对学生的要求,更是自己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的标尺。工作46年来,他坚守三尺讲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培养了11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一年三百六十五,都付教学科研中。”这是他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即使是大忙的农业生产季节,他白天奔走田间地头,晚上还要坚持和学生就试验细节、论文初稿反复交流,力求规范严谨。他带头捐出国省科技成果奖金100多万元设立“强院创新基金”,奖励表现优异的青年学子。
他每年都要安排学生轮流在苏、皖、赣等基地蹲点,一边指导研究,一边开展技术实施,师生协同把论文写在了广袤的大地上。他培养的学生既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又能吃苦耐劳、动手能力强,成为了人才市场的“香饽饽”。多年来,他的学生分布在国家各级农业管理部门和科研院所,不少已成为科研、管理的骨干和领军人才。
情注三农,他是农民爱戴的“庄稼人教授”
张洪程出身农家,是农民的儿子,从事农业教育、研究和推广,情系农业、农村、农民,倾力农学、农艺、农作。
在他为出差而准备的随身物品中,不论寒暑始终带着一条晴纶薄被。在赶往试验田的路上,总是习惯性地在车上打个盹,一到目的地,就又精力饱满地投入到工作中。水稻生长期,高温酷暑,他一天要奔走几个县市的基地田头,去解决技术问题。每下一次田,衣服都要湿透一次,挤得出汗水。
46年来,他的足迹遍布苏、浙、皖、赣等水稻主产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撸起袖子看苗,脱下鞋子下田。当地农民都亲切地称他是“咱们庄稼人的教授”。
46年,青丝变白发,不改的是问“稻”的痴迷与执着;46年,容颜沧桑,情怀不老,不改的是自身作为共产党员和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身份体认与心系天下粮仓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