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党员,高校教师、博硕士生导师、行政管理者,张清同志能够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文献,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力抗击新冠疫情,提出并践行“让我们一起有使命地成长”理念,凝练并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愿景、使命、价值观,扎实推进内涵建设,积极而稳妥地推进学院转型发展,努力把广陵学院建设成一个“好地方”。
一、坚持“依法抗疫”,勇于担当作为
2020年伊始,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覆盖全院的疫情防控指挥体系和工作机制,强化联防联控,确保防控工作高效有力。多次召开返校工作布置会,及时部署落实防控措施,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科学规范地开展防控工作。真正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体现在实际行动上。组织全体院领导和辅导员以“凝心聚力抗疫情,共克时艰显担当”的主题上好返校第一课,诠释“共抗疫情,爱国力行”的丰富内涵。将思想引领与疫情防控相结合,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担起社会责任,用实际行动展现新时代青年的奉献精神和“广陵担当”,坚持疫情防控工作常抓不懈,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二、坚持以本为本,推进“三全育人”
制定出台扬州大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条”等文件,引领全校本科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主持修订扬州大学2014、2018版、广陵学院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构建以核心素养养成为重点的通识教育、以专业能力为核心的专业教育和以实践能力为指向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素养养成”的有机统一。以“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为抓手,强化“一专一品”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努力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本科教育教学卓越框架,营造开放育人环境,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利用专题式、案例式、研究性教学方式,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和混合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混合教学白皮书,研究性教学改革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三、推进教学改革,引导创新创业
在全校开设“法律与社会”通识核心课程,作为专业负责人,推动课程、课堂、教材、实践等方面的改革,“法学”专业被遴选为国家和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以提升教师发展水平为核心,积极推进教学科研工作,新出台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制度规范文件16个。以“一专一品”建设为核心,全面落实专业负责人制度,促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等,2020年学院新增法学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部教材项目获批省级重点、1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校级项目获批。
组织、带领、指导师生团队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1银2铜、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1金1银1铜的成绩;指导广陵学院团队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实现1铜的突破。指导的学生作品获扬州大学第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本科毕业生成长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名列全省高校第四位。广陵学院成功入选“2020软科中国独立学院排名”榜单,排名列全国第19位、江苏省第3位,并入选24所中国高水平独立学院行列,排名第22位(江苏第4)。
四、秉持实践育人,投身科教融合
秉持实践育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将科学精神、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目标。引导研究生积极关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并指导题为“建立清单制度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文章,刊登于2019年11月29日《民主与法制时报》,受到诸多媒体的关注。指导2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本科论文一等奖,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并被遴选为全国检察机关调研骨干人才。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参与科研课题,承担省校级研究生创新工程项目3项,带领博士研究生在《中国社会科学》《比较法学》等核心期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
兼任教育部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立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司法部重点项目、最高人民检察院重点项目等课题20余项;作为中国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法理学研究会理事、宪法学研究会理事,积极参加教学研讨和学术会议,投身新科技和教育教学的融合,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服务教育教学,主持教育部在线重点课题,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1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10余篇,其中20余篇被《新华文摘》等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