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非凡五年 > 正文

非凡五年

喜看稻菽千重浪
——校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党建工作综述




校第三次党代会以来,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政治建设为统领,认真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模范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推动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同频共振,取得了一系列优异成绩。

校党委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纪检监察工作先进集体”等,获批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019年省委省政府对省属高校开展综合考核以来,我校连续第三年获评该类别第一等次,高质量发展、党的建设等工作均取得好成绩。

近年来,学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中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其中,张洪程院士被表彰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李娟娟护师被表彰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两个教师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得者杨建昌被评为“感动江苏教育人物”截至目前,我校共有8个党支部分别入选“江苏省首批‘双百双千’省一级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示范点”“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国百个研究生样板支部”,2名党员获评“全国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基层党支部和党员入选全国党建“双创”计划总数在省属高校中名列前茅。

校党委积极组织实施基层党建“对标争先”计划和“强基创优”行动,强化基层党组织标准化优质化特色化建设,持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构建形成了国、省、市、校四级示范点全覆盖式的基层党建示范引领体系。

一、抓班子管全局,把握方向性。学校党委认真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一是将政治建设放在首位。落实常委会“第一议题”制度,创设干部培训“第一课程”制度,第一时间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常态化开展干部政治能力培训,推行政治素质考察制度,强化政治建设考核,促进领导班子运行状态、校内政治生态、事业发展势态“三态”持续向好。二是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党代会规划学校长期发展愿景和五年发展目标,全委会每年年初确定当年工作总基调和任务指标,工作务虚会一年召开两次,谋发展、出高招,推出前瞻性工作举措;设立专职督查机构,每季度开列督查清单,督查任务落实情况。学校党委讨论决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改革发展重大事项,将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三是强化班子自身建设。从提升素质、完善机制入手,优化班子整体功能。持续实施校领导班子重点调研制度,围绕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和师生急难愁盼的关键问题深入调研,以“四不两直”方式深入“四室两厅”(教室、办公室、寝室、实验室、窗口服务大厅、师生餐厅),察民情、解难题、办实事。每年推出“十大民生工程”,补短板、强弱项,提升师生的幸福指数。

二、抓队伍强担当,体现先进性。学校党委从实施党员干部“先锋工程”和基层党组织“强基工程”入手抓好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

着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干部队伍。一是坚持思想淬炼与专业训练并重。利用党史学习教育等主题教育契机,引导干部明党史、悟初心,让干部在政治洗礼中增强党性修养;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列教学管理等培训课程菜单,选派干部参加各类专题培训和研修,提升干部的专业化水平和技能。二是校外挂职与校内兼职并举。通过市校干部交流机制,科技镇长团、博士服务团、驻村第一书记等项目,让干部在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乡村基层一线砥砺成长。农学博士王小龙担任江都双林村驻村第一书记,在两年的时间里,带领村民脱贫攻坚,成功摘去贫困村的帽子;开展校内顶岗兼职锻炼,1名具有国际交流经验的“80后”教授到教务处任兼职副处长后,很快打开学生国际交流工作的新局面。三是关键岗位锤炼与吃劲岗位磨炼并行。将富有潜力的好苗子放在综合部门、正职岗位上锻炼,1名78年出生的法学院院长调任教务处长、1名“85后”学院副院长转任科技处副处长,他们均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俗的业绩;把优秀干部安排到难事多、苦事多、急事多的岗位上,原校团委副书记调整到高邮农业科教示范园区,面对拆迁难题,他和同事们开创了江苏首例“只征不转”模式。医学院原副院长、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博士王劲松交流至扬州市卫健委任副主任,他充分发挥特长,在扬州疫情阻击战中做出重要贡献。校党委在全省年轻干部培养工作推进会上做专题经验介绍。

着力建设守信仰勇担当善作为的党员队伍。一是加强对优秀青年教师、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实施“书记引航、组织培训”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每人直接联系培养2名教师入党积极分子,校党校专门开设教师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年轻海归博士、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韦有恒教授,今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全省高知识群体发展对象培训示范班开班式上发言。二是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党员经常性教育体系。强化党章党规党纪教育、党的宗旨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和知识技能教育;健全党内关怀、帮扶长效机制,每年拿出20万元设立党内关爱基金;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示范服务区,搭建党员发挥作用平台。目前,全校教学科研一线承担主要工作的骨干教师中近80%是党员;近年获得市级以上各类表彰的人员中,党员比例超过80%。去年驰援武汉抗疫的“90”党员李娟娟被誉为江苏“小可爱”,在江苏省委七一表彰大会作为5位先进典型代表之一作事迹报告。

三、抓德育促成才,提高实效性。校党委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具有大德大智大气和鲜明扬大烙印的一流人才。一是实施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和“三全育人”体系,建设一流思政工作队伍。1人获“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奖”,3人荣获“江苏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12人(群体)入选“中国好人榜”等道德榜单,1个项目荣获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2个项目获评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学校获评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心理委员工作示范单位”,连续10年被评为“江苏省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评价优秀单位”,连续22年荣获“全国社会实践工作先进单位”。二是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深化新时代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同向同行,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1人获得全国思政课年度影响力人物提名奖,2人分别获评全国思政课教学标兵、教学骨干,1人获得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1人被遴选为教育部思政课百人巡讲团成员;马克思主义学院荣获江苏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连续三轮入选江苏省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三是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扬州大学“乖乖隆地咚”大学生网络电视台与北京大学“北大新青年”工作室等一起入选教育部首批20家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学校官方微信位列中国大学官微五十强,官方抖音列全国本科院校抖音排行榜第22位、全国高校短视频单项奖年度正能量奖第1位;学校获评“江苏省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连续10年蝉联江苏省教育宣传积分考核第一名。

四、抓生态树正气,保持坚定性。校党委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整治,营造了风清正气的政治生态。一是压实压牢主体责任。党委常委会织密织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网络,编制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第一责任人”清单和“一岗双责”清单,加强“两个责任”履责记实。2018以来对全校29个学院、32个部门、7个直属单位和附属医院进行巡察,实现了党委任期内校内巡察全覆盖。二是严格履行监督责任。深化学校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纪委“一办三处”职能,抓好3个二级单位纪委建设,每年组织二级党组织负责人向校纪委述责述廉,精细做好廉政风险排查防控。学校连续2次被江苏省委、省政府评为“江苏省纪检监察先进集体”,校纪委连续3次获评省属高校纪委考核第一等次。三是强化民主监督。修订《扬州大学章程》,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充分发挥教代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学校获评“全国依法治校示范校”。

五、抓党建促发展,强化引领性。校党委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内涵建设成果丰硕。一是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量位居江苏省属高校第一,1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临床医学及师范类专业认证和评估,8个项目入选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项目,建成国家级各类精品课程55门,获得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5项,荣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3项,连续6次捧得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胜杯”。二是学科建设水平快速提升。11个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学校整体领域国际排名较上期前移16位,入选学科数位居江苏省属高校第2位,中国内地高校第33位;2018年增列一级学科博士点11个,2019年增设博士后流动6个,数量均位列全国第一。三是科研创新取得突破。近五年新增自然科学类科研项目5112项,累计科技总经费突破30亿元,连续获得7项国家级科学技术奖,获奖数位居省属高校第一;1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39项智库成果被各级党委政府采用,其中1项转化为全国政协主席督办重点提案, 1项获国务院领导批示。四是社会服务成效显著。主动对接“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服务“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与省内外20多个地方政府新签全面合作协议或科技合作协议,共建校企联盟800多个、省级校地研发平台32个,建成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学校多次被表彰为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先进单位”。



Copyright © 2022 扬州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