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院博士研究生党支部成立于2006年,现有党员44名,其中正式党员37名(含教师党员3人),支部委员会5人组成,构成如下:
书 记:杨建昌(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得者、“感动江苏教育人物——最美高校教师”)
副书记:周立云(讲师/团委书记、学工办主任,曾获江苏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江苏省优秀共青团干部)
支 委:王芸芸、王敦亮、任新雨(博士研究生党员)
多年来,党支部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培养和造就坚定有为新时代兴农报国的高素质农科人才为己任,秉持“兴农强农”价值追求,通过思想淬炼、实践锻炼、创新锤炼等方式,把支部建设成为“稳牢实 高精尖”的党支部。近3年来,支部先后被表彰为江苏省优质党支部、校先进基层党支部(2次)和校“红色先锋”(2次),支部连续3年在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工作中获得“好”。党支部工作法获评江苏省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奖二等奖、校组织工作创新一等奖,并入选《江苏高校党建工作典型案例100例》;党日活动获评校“最佳党日活动”优胜奖;支部党员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高质量文章数篇(其中影响因子 10分以上的4篇),多人次获评江苏省“省级优秀学生干部”“省级三好学生”、校级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并作为主要成员在挑战杯、互联网+等国家级创新创业赛事中取得最高奖项等优异成绩。
一、站稳政治立场,谋高远之位
支部始终坚持把政治建设作为第一要务,把思想引领作为最牢武器,把理论武装作为首要任务。
旗帜鲜明讲政治,政治站位高。抓好方向,让目标同向。党支部把“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以习近平总书记“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重要指示作为支部工作的总方向和总目标,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切实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学习报国、科研报国,落实到振兴方向和创新任务上。抓严组织,让思想同心。认真定期开展组织生活会与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学习讨论突出“新”、征求意见突出“广”、谈心谈话突出“实”、发言提纲突出“全”、批评与自我批评突出“严”、民主评议突出“真”、整改落实突出“好”。抓牢落实,让行动同步。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每学期制定主题党日活动计划,确定每月活动主题,固定每月活动时间,并围绕主题推送学习资料,使主题党日活动“有指导、有准备、有主题、有报备、有记录、有检查、有反馈”;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坚决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
凝心聚魂正导向,思想觉悟高。价值引领走深走实。支部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研究生学术科研、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过程中,始终坚持思想引领,强化党员“大国三农”意识。阵地建设提质提效。支部积极推进活动阵地建设,按照“六有十上墙”(有固定场所、有电教设备、有学习资料、有工作记录、有专人管理、有活动氛围,做到党旗、党徽、入党誓词、党组织设置图、工作职责及分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员权利和义务、党员监督岗、党支部工作制度、党支部重要活动上墙)要求,营造教育环境,唤醒崇高追求。创建的“尚农”党建工作室被学校党委评选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示范点”。榜样示范入脑入心。邀请院内院士、专家、名师,开展农业经济前沿领域、国内国外政治形势讲座,让支部的同志们与大专家“面对面、实打实”交流,引导大家感悟杰出“农人”初心,树立学农报国志向。
固本培元强基础,理论水平高。聚焦专题研讨,增强大局把握能力。支部高度重视对党员的理论武装,根据党员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学习计划、细化学习内容、创新学习方式,围绕创新强国、乡村振兴、脱贫攻坚、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等重大战略开展16场专题学习和研讨,围绕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等重大任务,鼓励党员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学习、工作的成效。支部成员“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构建的驱动力耦合路径研究”课题获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立项,“新农科背景下涉农院校农科专业学生党建工作的实践创新”课题获2019年度扬州大学组工研究课题项目立项。用好多元平台,全面提高学习能力。根据学习、科研工作地点分散的特点,利用多元化的载体组织活动,开好四大课堂(即社会课堂、耘创课堂、田间课堂、指尖课堂),充分开展多形式、多平台的学习讨论。通过校村支部“共同学”、专家辅导“提升学”、先进榜样“示范学”、交流研讨“互促学”等,持续深化学生党员对“新思想”的理解。注重吸收利用,增强工作创新能力。支部组织“四史”宣讲小分队,面向新生、入党积极分子开展宣讲10余次,深入挖掘党史中的青春故事,解码故事里的青春精神,用党史宣讲让更多人感悟理论的力量、看到真理的光芒,努力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筑牢战斗堡垒,蓄精深之力
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的根基,支部以“扩大影响力、提升感召力、培壮生命力”为目标,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精细管理,扩大支部影响力。一是优选强配,完善组织架构。支部重视加强领导核心建设,支部书记杨建昌教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厚德爱生,曾获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最美高校教师”和扬州大学“情暖校园人物”“最美扬大老师”等多项荣誉,现拟推荐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支部副书记周立云老师是江苏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江苏省优秀共青团干部,多次获校优秀共产党员、最受学生欢迎的辅导员等校级以上荣誉。二是纲举目张,明确工作机制。支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和《扬州大学基层党支部工作标准》,认真实施《新时代江苏高校党支部建设“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持续推进支部的标准化、优质化和特色化建设。支部获评省优质党支部1次、校先进基层党支部2次。三是量质并举,抓牢党员发展。支部细化党员管理制度链条,每季度对党员干部进行积分评议,推进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化、常态化、实效化。通过“四亮行动”(即阵地“亮牌”、支部“亮诺”、党员“亮分”、服务“亮效”),按照“承诺、践诺、积分、评议”,抓实党员教育管理,培养一批优秀的党员模范典型。累计有11人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7人次荣获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36人次获得省级荣誉,68人次获得市、校级表彰。
精准服务,提升支部感召力。一是落细落小,以微行聚大德。开展“六微”系列活动(六微:微网格、微讨论、微服务、微展播、微发现、微关爱),在“田间小马扎”课堂中与村民讨论农业生产,在“生态真武、先锋行动”活动中开展志愿服务,在“百名党员读百年史”音频党课录制中展播红色初心,在端午佳节制作爱心粽子慰问高龄和独居老人等“五老”。二是内联外引,以共建促共进。支部创新的4种组织形式,与班级、团支部、课题组、教师党支部创新“支班共建”、“支团共建”、“支组共建”、“支师共建”模式,提高学生参加党、团、班级、课题组组织活动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并与宿迁市周庄村、扬州市江都区丁东村等10多个农村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联合开展主题党日、参观考察等活动,开展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共同探讨党支部建设经验做法。三是结对帮扶,以实干赢真赞。支部组织党员走出实验室、研究所,走进乡村农户、田间地头,到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发挥作用,先后与伊山镇、真武村等地的技术困难户、经济困难户1+N结对帮扶,实际帮扶2000余农户节本增效。1个共建基地获评江苏省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社会实践基地。
精心设计,培壮支部生命力。一是聚焦实践锻炼提升党员服务本领。邀请校外机关、事业、村党支部书记或副书记担任党建导师,每年超过100天要深入农户农村实地调研,邀请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扬州市真武村党总支书记戴尔庆和大北农江苏区杨勇经理等人从实践出发讲述农民粮食生产实际和政策需求,努力做到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二是突出主题活动展示支部专业风采。支部围绕党建、公益、学术等多个方面开展活动,形成了研本1+1、学术论坛等制度,做好自身建设的同时,带动团队20余名同学协同发展,切实做到传经带路、互动研讨。三是凝练工作机制放大支部示范效应。支部以时间为经,将实践贯穿育人始终;以空间为纬,融通校内校外、线上线下阵地;以横向协同为工作方式,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服务共助、文化共创;以纵向赋能为工作内容,提升党员学生学习之能、服务之能、创新之能,党支部工作法获评江苏省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奖二等奖、校组织工作创新一等奖,并入选《江苏高校党建工作典型案例100例》;党员教育相关活动得到《科技日报》《新华日报》等媒体的关注报道。
三、担实三农使命,扛尖兵之责
支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走在前、当先锋。鼓励并组织党员为农民脱贫致富、乡村振兴和保障粮食安全,勇于到条件艰苦的最基层、乡村振兴的第一线、创新创业的主战场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
克难破难,勇做攻坚一线“尖刀”。用心用情爱心支教,交好“接力棒”。支部组织党员实践团,定向赴安徽大别山区开展扶贫支教活动。秉承扶贫、扶智和扶志相结合,支援、支农、支教相补充,帮助当地乡村儿童了解世界、学习知识、快乐成长。结合时代主题以及金寨当地特殊的红色革命背景,开设特色红色夏令营活动。久久为功助农脱贫,打好“主动仗”。支部组织党员深入苏北贫困乡村,调查了解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情况,采用通俗易懂“接地气”的语言和现场问答等方式,宣讲国家惠农政策和举措,从农民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入手,将各类贫困对象的脱贫标准、扶持范围、优惠政策等逐一进行详细讲解,提升农民群众对党的惠农政策的知晓度,增强贫困群众战胜贫困的信心,激发其主动脱贫的意愿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本支部党员为主体的党员实践团队,先后获评全国农科学子联合实践最具影响力小队、全国农科学子联合实践优秀小队、江苏省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支部副书记、活动指导老师周立云先后获评团中央全国农科学子联合实践优秀指导教师、聚力“乡村振兴”优秀团队金奖指导教师等多项荣誉。
敢闯敢试,勇当振兴一线“尖兵”。善作善成,架起党群“连心桥”。支部连续14年组织党员赴农村生产一线,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工作,指导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掌握农作物栽培耕作最新技术。每年暑期,支部组织党员先后前往苏北宿迁、盐城、淮安以及安徽金寨等多地乡镇开展科技服务,在当地政府、共青团、残联等的配合支持下,围绕发展高效可持续农业、农作物精确高效栽培、化肥农药安全使用等开展现代职业农民培训,编制发放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生长期水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手册,帮助干部群众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相关知识,截至目前已邀请农业专家40余人次、组织党员博硕士生200多名,集中开展农技指导300余场次,累计8000余小时。聚焦聚力,勇做抗疫“排头兵”。2020、2021年疫情期间,支部党员李福建、丁永刚等同学在著名小麦专家郭文善和朱新开教授的指导下,创建了“战疫农技微课堂”,通过“网对网”“键对键”的方式,对家乡农民开展线上春耕生产指导。累计发布近20期“战疫农技微课堂”,累计阅读量超过6万次,相关事迹被《中国青年报》《中国科学报》等媒体报道,李福建、王敦亮同学因政治素质过硬、防疫表现突出,被学校党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
开拓开创,勇攀科研一流“尖峰”。迎难克难,勇当科研“领头雁”。作为支部的“领头人”,支部书记杨建昌教授务实重行、砥砺创新,取得卓著成果,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多次入选全球“高被引学者”。对标对表,激发前进“内驱力”。在杨老师的带领下,党员同学们秉持科技报国情怀,发扬“把论文写在地上”的科研实践态度,近3年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各类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20余篇,多篇论文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Molecular Plant》《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主持国、省研究生科创工程3项、校级科创项目4项;并在时代洪流和产业大潮中创新创业,勇于追梦,不断超越。先后获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项、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1项、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等三大赛事最高奖项大满贯。